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

讀書筆記

第一章    為什麼每個人都要學會寫作?

       很多人對寫作產生了一個典型的認知誤區:寫作等於文采,寫作等於修辭。而標準答案式的考試要求,而標準答案式的考試要求,讓很多人在寫作練習的過程中產生了狹隘的固有認知。寫作首先是走心,然後是簡潔清晰,而文采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其實沒那麼重要。

       北京清華大學宣布在2018年級學生中啟動「寫作與溝通」必修課,課程定位為非文學寫作,偏向於邏輯性寫作或說理寫作,以期通過高挑戰度的小班訓練,顯著提升學生的寫作表達能力、提高溝通交流能力、培養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要寫好一篇文章,你需要有一個清晰的觀點,圍繞這個觀點蒐集素材,溝思寫作框架,然後選取合適的材料進行修剪和填充。為了打磨好一個話題,你可能還要經歷補充蒐集、修正、再蒐集、再修正等過程。打磨一個話題的過程,就是不斷逼自己思考的過程。

       在對自己的想法進行全面梳理之後,再清晰地表達出來,寫作者本人會有最大的收益。

       有研究表示,寫作具有非常好的療癒效果。在資訊爆炸、速食式閱讀乃至速食式表達和速食式溝通盛行的今天,寫作能讓人慢下來­­­­­­―――它可以幫你減少焦慮與壓力,用更多時間與自己的內心對話。

       好文章自己會走路,對於內向的人來說,這是最好不過的社交方式。

       寫文章讓你不需要通過社交行為來獲得高品質社交結果,很多人厭惡社交,是因為他們覺得大部分社交是浪費時間的無效社交。

       當你跳出了傳統職業發展路徑,為自己發聲,給自己打上獨特的標籤時,你就自訂了競爭領域。這時候你不需要那麼努力去告訴大家你是誰,別人會主動來瞭解你是誰。

       寫作幫你提高工作槓桿率的另外一方面在於,幫你實現了個人品牌溢價。更多人將認識到你的價值,從而為你提供更多合作的可能,也給你帶來更高的議價權。

        一個好的寫作者不單是有根好的筆桿子。清晰的寫作體現其清晰的思路,優秀的寫作者懂得溝通,他們讓事情易於理解,他們會站在別人立場想事情,他們知道甚麼時候該省略。

       寫作,是跨越時空的影響力。

第二章    寫作:高品質社交的利器

       主動提供幫助堪稱建立人際關係的不二法門,而主動提供幫助最直接的方法仍是寫文章然後分享出去。提供幫助的對象有時候是不確定的,有時候是確定的。主動提供幫助,提供有價值的資訊,好文章會把你帶到優秀的人身邊。

       傾聽又分兩種,一層是傾聽對方話語中的訊息,另一層是傾聽對方話語中的情緒。我們很容易只聽到別人話語中的訊息,而忽略了其中的情緒。
       傾聽的能力源自真誠的態度。不僅是對對方的真誠,還包括對自己的真誠。以接納、開放的態度,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真實地對待自我,把身上虛偽的外殼脫下來。
       當你因「客套」而傳遞出虛假的感受,雙方的關係便走向虛假。而當你真實且誠懇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時,對方也會理解並接納你。你的真實呈現,甚至也會引起別人的改變。
       什麼是被動的高品質社交?真誠地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傾聽別人的聲音,把自己的真實感悟記錄下來,再交流出去。以心交心,你就能與其他人形成更深的連結。

       很多作者會把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寫在自己的文章和書裡。在面對面打交道的時候,這些思考反而不一定會表達出來。一來,平時與人見面,交談雙方會有特定的目的和議題,大家會基於具體的目的與議題去討論;二來,只有在比較深入的交流狀態中,人們才會逐漸把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表露出來。

      努力成為這個圈子裡最差的人。在這樣的環境下,你很容易逐漸變得愈來愈好。每往前一步,都是超出期待的。不斷努力成為一個更高層次的群體裡最差的人,這樣你就會不停地成長。

     《人生定位:特勞特教你行銷自己》( Horse Sense : The Keys of Success Is Finding a Horse To Ride裡有這樣一段話:如果你關注你自己,你就只有一次機會贏得比賽。如果你開闊眼界,把他人也納入你的關注之中,那麼你的勝算將大大提高。如果更進一步擴大視野,你將會發現更多的機會,產品、創意、天時地利、公眾知名度──這麼多的駿馬都能幫你贏得比賽。為什麼還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呢,畢竟單憑自己,你只能有一次獲勝的機會。敞開你的胸懷,你就能擁有成千上萬的機會去博取成功。

       分享認知盈餘的前提是,先將自己在某個細分領域能力盡可能錘煉到最好。分享是網路時代精神的體現。人們可以通過網路進行分享和創造。如果人們能將更多的時間用於創造,而不是消費,這將為社會帶來巨大的財富和價值。
       網路發展最重要的意義是,你可以突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更便捷地與別人溝通與協作,你的業餘時間,也可以被組織起來構建出專業的產品。維基百科、Linux ( 類UNIX作業系統 )等,都是一群非專業人士不計報酬,利用自己業餘時間所完成的大工程。這樣的行為模式被稱為「認知盈餘」。

       只有自己足夠優秀,才會吸引優秀人舉薦你。而優秀的人認識你、幫助你,也可能是在為他們的未來做投資。你一定要讓自己配得上別人的投資。如果你遇到的貴人足夠多,那是因為你也是貴人。
       努力把自己打造好,貴人自然出現。

       初學者的優勢是,沒有條條框框的束縛,他們會問一些在內行看來不是問題的問題,而這恰恰是更多人關心問題。
       初學者提出的問題可能恰恰是專家所需要的,甚至能迅速激發別人好奇心、探索欲。利用好自己的初學者優勢,你就能出奇制勝。

       記住,讀者不需要你完美,他們需要你誠實。

       老師不是告訴你如何成功的人,而是告訴你,他有自己的局限,並讓你產生自己有可能超越老師的信心的人。
       梁冬曾說過:老師分為兩種,一種是你隔著課堂(或者App),作為消費者去買他的知識;另外一種是你天天跟他生活在一起,他被自己老婆折磨、被笨蛋兒子折磨、被不靠譜的父母折磨,然後狼狽地把落荒而逃的樣子真實展現給你看的人。如果你能夠有幸見到一位你以為認為很了不起的大人物窘迫的樣子,你就會生出一種「原來他也就這樣,我可以超越他,直接向他的源頭學習」的信心,這就是大宗師。

第三章    用一支筆,把自己「賣」出去

       你是一個產品,也是一個黑盒子。

       你這個黑盒子的使命是創造價值,而且你總得做點什麼,讓這個目的得以實現。

       除了埋頭做點什麼,你更得讓周圍的人知道你能做什麼。

       自我介紹本質上是為了突出自己的優勢,展現自己的價值,並且和對方建立聯繫。自我介紹就像一篇文章的標題,或者一句廣告文案,抑或臉上的妝容。你留給別人的第一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定義了別人對你的看法,而自我介紹又決定你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自我介紹三個常見的誤區:第一個誤區,一份自我介紹打天下。第二個誤區,高度概括型自我介紹,什麼叫高度概括型自我介紹?就是你把個人履歷做成一個濃縮摘要。第三個誤區,個人抒發太多。           自我介紹的核心目的;通過自我介紹,和別人建立人際供需關係。什麼叫人際供需關係?我把它分為兩部分,第一是情緒供需,第二是物質供需。                                   
人際供需這三大步驟層層遞進,環環相扣。你要先引起對方的興趣,再去激發對方的需求,最後調整位置,逐漸達到成交的目的。
1. 引起對方興趣,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三種方法:運用對比、製造衝突、設計懸念。
2. 激發對方需求,成為滿足他的「唯一人選」。一般人的想法是,要展現一個人的獨特價值,首先要喚起對方的好奇心,但我建議你更進一步,去喚起對方對你的尊重。有兩個方法最合適:直擊痛點和揚長用短。
3. 用好反轉,一招搞定關係中的位置。想要提升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的位置,你必須證明自己的價值。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我們都面臨著一個不斷把自己「賣」出去的過程。這是我們在社會上體現價值的過程,也讓我們收穫自己想要的回報和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把自己當成一個產品來打造。有了產品思維,我們才能給出更加準確的個人定位,確立更加清晰自我行銷思路。用產品思維來打造自己,有兩個關鍵點你應該瞭解。

  • 更好地認識自己,找到自己作為一個「產品」的獨特價值。認識自己至少需要兩個視角。一個是自我視角,也可以稱之為第一視角,即你自己眼中的自己;另一個是第三人視角,也可以稱之為上帝視角,也就是別人眼中的你。
  • 學會包裝自己。一個品牌要得到消費者的認可,需要帶著「信任狀」出場。信任狀,在某種程度上也就是背書。信任狀的價值在於讓消費者第一時間對品牌產生信任。一般來講,信任狀有一些來源:市場認知基礎、細分品類第一、第三方的認證或評價、成功案例。只有作品,才有穿透時間的力量。

       找到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一件事,每天投入一至兩個小時,你會創造出足夠好的結果。

       世界上最偉大的企業家都是藝術家,二者並不衝突,反而是合為一體的。

       世界上最有力量的兩個詞:信念與恐懼。大部分人都被恐懼左右,很少數人可以突破恐懼,追隨信念。突破恐懼,方得自由。

       把自己「行銷」出去,是你一輩子都在做的事情。

       在寫文章以及設計產品的時候,我經常覺得,真正的讀者、真正的用戶在未來──你所寫的字,在發出去的那一刻,其實真正讀懂的人是極少的。

       在美國,如果你不知道該學什麼,那就去學演講或寫作。只要你足夠會表達,無論你從事什麼工作,都用得上。演講或寫作既是基礎技能,又是能為你的職業加槓桿的高階技能。

       李小龍說:「我不怕學習過一萬種腿法的人,我怕的是把一種腿法練習一萬次的人。」

       寫作也一樣。你不需要學習那麼多方法,重要的是,你要把一種方法學到位,練習到位。我總結一句話:聽課五分鐘,練習一小時。

       無印良品的設計師原研哉、深澤直人都談到了優秀設計的重要理念:拆解。他們在設計偉大的產品時,靈感都來源於現實生活。這些靈感並不是毫無來由地「靈光乍現」,而是來源於日常的積累,而這個積累則來源於不斷地拆解。拆解是學習技能的底層思維。要學會寫文章,先去拆解最優秀作者的作品。

第四章   筆是你的利刃,紙是你的戰袍

       如果說寫作是投入產出比最高的一項能力,那寫日記大概是投入產出比最高一項寫作行為。每天五分鐘,如果你能持續寫一週、一個月………一定有效果。
《晨間日記的奇蹟》一書作者佐藤傳總結了早上寫日記的很多好處。

  • 可以做好一天的準備。(計畫性)
  • 可以準確地寫出昨天所發生的事情。(效率性和忠實性)
  • 冷靜思考前一天的事情,可以中立地看待事情。(中立性)
  • 對於一個午餐和晚餐都要忙於迎合客戶的上班族來說,早上是自己最自由自在的個人時間,不會讓寫日記的習慣中斷。(持續性)
  • 可以將過去寶貴的經驗,運用在當天。(靈活運用性)

好的日記要包含以下內容:

  • 當天任務。列出任務後,界定每一項任務的權重。
    如果你寫了一天的任務,不妨幫自己的任務權重進行分類。
    傳統的時間管理有一個很大的問題──看似分配好了時間,卻並不一定分配好了精力。給任務分類的意義在於,你要學會判斷要如何分配自己的精力。
    給每一類任務界定權重最重要的意義在於,你很明確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並且清醒地知道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意味著什麼。這很重要。
  • 覺察情緒,並且反思。
    痛苦+反思+行動=進步
    在痛苦中學習,你會感受到真正的喜悅。
    習慣自我反思之後,你會發現自己不斷被打擊,這是好事──我們開始從愚昧走向自知。
    反思,其實是一個不斷「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過程,知道了自己不知道什麼,然後再努力把自己的「不知道」弄得更明白一點。

除了寫日記,還要隨時隨地記筆記。
寫日記的目的是讓自己反思,通過反思不斷修正自己的行動。

我們公司內部推行週報制度,寫週報的標準至少包括以下三條:            

  • 注重思考過程,無論是成功的經驗還是失敗的教訓,都要有思考過程的闡述,並盡可能闡述事實。
  • 要拿成果說話。每週只需要寫一至三個核心成果,如果超過三件,說明精力太過分散,不夠專注。
  • 寫一個用戶故事。那怕寫一兩段,也要通過這種方式不斷加深對使用者的理解。

      某些工作能力、某些工作專案,出現的頻率只占二%,卻有可能影響你九〇%的工作。而你總結的重點,就是極大地影響主管、同事、合作夥伴對你的評價的二%的事情。
       所謂的總結,既包括階段性工作總結(比如年度總結、季度總結、月度總結),也包括重大工作項目總結。在家庭中,你甚至可以就生活中的重要議題與家人一起總結。
       工作總結要遵循一個標準:關注能顯著影響別人對你的個人能力進行評價的方面。
       不斷進行工作總結,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意外的貴人」。
       寫總結之前,你要搞清楚哪些人會讀你的總結。
       在總結中,你的產出要與公司的大目標和方向一致,這樣大家才能形成聯盟,一起往前走。

       時刻注意如何「管理」老闆。學會管理老闆,你就學會了管理所有人。
       管理老闆,最基礎的原則就一條:站在老闆的角度思考,而不是只從自己的角度思考。

       我們找到了自己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品質和人。我們最關注自己提供的產品是否足夠優質,同時我們最關注的是人──思維方式,最終也要應用在「人」身上。

      用紙本筆記本最好的地方在無拘無束,可以自由發揮。筆記本最好是活頁的,因為裝訂好的筆記本會讓你害怕犯錯,不敢隨便寫隨便畫。

       對寫作者來說,最好的戰衣,便是一枝筆、一沓紙。

從現在開始養成記筆記的習慣:
原則一:每天只花五分鐘
原則二:只寫一句話就可以
原則三:提前決定好書寫時間和地點
原則四:讓自己很期待接下來這一句會寫什麼
原則五:公開立誓
沒有退路的好處是,你再也不會糾結於「要不要幹」。你只有一個選項──必須幹,而且必須幹好。

第五張    寫作:打造個人品牌的武器

經典寫作書的局限:難以上手,難以踐行

威廉.金瑟(William Zinsser)的《非虛構寫作指南》(On Writing Well)提到:

  • 寫作是門手藝,而非藝術。
  • 專業作家會建立每天的寫作計畫並嚴格執行。
  • 如果讀者在閱讀中迷失了,通常是因為作者不夠小心。
  • 養成習慣:讀一讀今天人們正在寫什麼,過去那些大師又在寫什麼。

萬能寫作法的公式只有三個核心元素:

  •  觀點  可以是作者希望傳遞的一個具有價值導向的觀點,也可以是一個作者描述的事實。
  •  案例    故事、資料、邏輯推理與論證的過程,都可以涵蓋到這個要素裡面去。
    很多時候,我們對一件事情的觀點可能只有幾種,可是闡述觀點的方式卻千姿百態。好文章往往不是因為觀點多麼標新立異,而是因為闡述觀點的過程好看、精彩、有趣、有料。如何寫好案例,是作者功底的體現。
  •  總結    文章要有一個好的結尾,以起到以下幾個作用:
    ♥  回顧文章主題,讓讀者明白你在表達什麼。
    ♥  昇華主題。

娜妲莉.高柏(Natalie Goldberg)在《療癒寫作:啟動靈性的書寫祕密》(The True Secret of Writing: Connecting Life with Language)中給讀者的寫作建議:
♥   允許自己寫出全世界最爛的文字
♥   不要控制

寫作要素只有兩個:
♥  寫作目的,讀者思維。想清楚這兩個問題,你就更明確知道自己要寫什麼。
♥  遵從本心,照料他人。
這兩條基礎性寫作原則,貫穿寫作全過程。

寫作包含了三個層面的價值:
♥  功能價值 寫作最基礎的價值和最顯性價值
♥  情感價值 寫作是一種非常好的療癒方式
♥  精神價值 藝術性和文學性寫作

       巴爾札克對寫作的看法,他說:「對作家(包括小說家)來說,最基本和必需的就是要耐得住一次只能寫一個詞的枯燥,那是當任何作家的首要條件。」
      日本導演黑澤明也說過類似的話:「最基本的,是要有一次寫一個詞的耐心,直至達到所需的長度。太多人缺乏這種耐心了。一但你習慣了,寫起來就會毫無困難。」
       我們講話要比寫快多了,寫作需要用低速擋緩慢前行,耐心推進,如果你發現自己很進入寫作狀態,很可能是太急躁、太貪求速度而無法忍受寫作之慢。

       完全放下自己,把自己當成這個領域最無知、最愚笨、最淺薄的人去對待;你最重要的衡量標準,都是來自己的參照物件──找到這個領域最好的文章,模仿它,改寫它,然後成為它。

       蔡志忠:「當我工作起來,我感受不到時間,時間就像水一樣流過我的身體。如果你體會過你與時間同在的那種感覺,你也絕對不會為了錢而去工作。

讀書心得

       從書中深深感覺到師北辰老師在寫作上的熱忱及使命感,感覺他就是最適合寫作及指導寫作的榜樣,從書中的內容及編排,可以感受到老師的用心及不藏私。書中沒有提到太多複雜寫作技巧,反而一直強調寫作動機及優點。每個人不管從事哪一個行業都避免不了寫作,從基本的聊天訊息到商品規格書及使用手冊等,都要求在寫作上能清楚表達給讀者。

       在社群行銷的時代,有各種工具如FB、IG、YouTube、抖音、Twitter….等,都普遍表達選擇文字不如用圖片表達,而影片效果又比圖片更佳,造成的結果變成大家都養成焦慮性、爆點性、片段性、即時性的瀏覽閱讀,其實閱讀和寫作都是需要靜下心來,尤其在寫作上更要求要緩慢地進行,像拼湊拼圖一塊塊的拼出來,而不是期待在短時間靈感的湧現,就能快速的創造出經典作品。

       唐朝詩聖杜甫的《偶題》:「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言簡意駭的說出古人對自己作品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寫作中內在的心路甘苦。跟現代人相比較起來,寫作的商業化及網路寫作的普及化,讓大家忘記對自己的作品負責以及真誠地投入情感在作品上。

       提升寫作能力並沒有捷徑,跟學其它才能是一樣都必須得一點一滴累積,每天做一點,長期才會有所成就。提升寫作能力重要的是動機而不是方法技巧,我們要思考自己的寫作初心是什麼,一般來講可分外在動力和內在動力,外在動力像是金錢、名聲等,這樣的動力會驅使我們前進。內在動力像興趣、認識自己、追求幸福等,內在動力才會讓我們持之以恆並且在艱難時候持續行動。

       我以往對寫作的認知只著重於功能上,至於像作家或詩人那樣的能力是覺得遙不可攀的,因為只注重功能價值,因此在學校時為了提高成績,寫作過程中往往會加油添醋、引用華麗詞彙、玩弄文字及編故事。出社會之後,為了追求工作上的效率,在商業書信或者網路訊息溝通過程中,除了表達目的外,為了和對方保持良好關係,在內容中多少會加入一些矯情、恭維的客套話。這樣建立在功利上的寫作經驗或許獲得了眼前的利益,但並沒有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對方也感受不到你的真心。

       寫作中需要去表達情感,要當成溝通寫作或表達性寫作。如果只把寫作當成一門技術,會錯過寫作其它美好部分。寫作有自我療癒的功能,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研究,調查了書寫是否會影響傷口癒合的速度。研究人員要求一組參與者每天寫20分鐘有關他們最痛苦的生活經歷的文章,並要求另一組參與者每天以相同的時間撰寫有關第二天的計劃。在寫作兩週後,從參與者那裡進行了皮膚檢查,他們發現寫創傷的參與者組中,有76%的傷口已癒合,而另外一組中,只有42%的傷口已癒合。

       閱讀是和作者的靈魂交談,而寫作是在跟自己的靈魂溝通,在寫作過程中認識自我,在寫作內容展現自己價值觀、態度、思考角度、與讀者的情感連結,把寫作融入生活的一部分,平衡整體生活,提升人生幸福。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