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律第二試作文

從108年開始改考二大題作文的格式

112年
  在以色列農村,每當穀物成熟時,靠近路邊田地的四個角,都要留出一部分不收割。四角的穀物,任何人只要需要,都可以享用。農民認為,猶太民族今天的幸福,是上帝的恩賜。為了感恩,就留下田地四角的穀物作為報答,同時也能給予那些路過此地而沒有飯吃的路人一些方便。
  無獨有偶,韓國北部的鄉村公路邊有很多柿子園。金秋時節,這裡隨處可見農民採摘柿子的忙碌身影,但是,採摘結束後,總有些熟透的柿子不會被摘下來。當地果農說,這些柿子是留給喜鵲的食物。原來,每到冬天,喜鵲都在果樹上築巢過冬。有一年冬天下了很大的雪,幾百隻找不到食物的喜鵲被凍死了。第二年春天,柿子樹重新吐綠發芽時,一種不知名的毛毛蟲突然泛濫成災,那年柿子幾乎絕產。自此,每年秋天收穫柿子時,人們都會留下一些柿子,作為喜鵲過冬的食物。喜鵲彷彿也會感恩,春天到來便忙著捕捉樹上的蟲子,從而保證了這一年柿子的豐收。
  華頓商學院教授亞當‧格蘭特多年實證研究成功企業家的行為動機,得到一個簡單的結論:我們的世界分成索取者、給予者和互利者三種人。「索取者」只在乎自己的利益,「給予者」總是樂於分享,「互利者」則為了可預期的好處,願意付出相對的代價。
  綜合上文,無論出發點是什麼,「給予」都能為個人或群體帶來改變。請以「給予的力量」為題,作文一篇,說明上文二個事例中的農民,因給予而得到什?並以個人經驗或見聞為例,說明因給予的力量而推動了什麼改變?(50分)

  近年來,由於大時代的嚴峻,經濟普遍衰退、疲軟,加上種種社會問題,年輕人被迫在極度劇烈的競爭下,辛苦的升學考試、不得喘息的求職工作,但換來的是不成比例的待遇及生活。亞洲各國家如日本、中國、韓國,甚至臺灣,都有一些較貧窮或資源匱乏的年輕人,對超高房價,超低薪水,嚴苛受限的工作,沉重的社會壓力,備感悲觀絕望,他們覺得自己不管再如何努力,社會階層也難以翻轉,永遠看不到未來。既然努力也未必會成功,這些幻想破滅的年輕人,因此喊出了「躺平主義」的口號──不戀愛、不結婚、不生子、不買房、不買車、不創業、盡量減少工作時間、減低慾望及消費、崇尚極簡生活,只為自己而活。以下是批評者與躺平族的對話:
批評者:懶惰放棄,完全不思進取,躺平是可恥的行為!
躺平族:躺平是個人的選擇,既不啃老,也不偷不搶,至少沒淪落至詐騙集團去危害他人,何恥之有?
批評者:不婚不生、不創業,個人無欲無求,國家、社會將因此而停滯不前。
躺平族:無法負責任的婚姻和生孩子才是造成更多社會問題,我們無法為別人負責,只能負責自己。我們只是不跟隨社會期望走而已,就是自己低調的過著簡單的生活。請就下列兩問題作答:
(一)依據上文,請說明「躺平」究竟是年輕人無奈之下消極的抵抗主張,還是失敗主義者不想努力的藉口?(12分)
(二)請以「對『躺平族』說的一些話」為題寫一篇作文,用同理心與躺平主義的族群溝通,對這群自覺看不到希望的「躺平」年輕人說話,也許是包容、鼓勵、感同身受,或是遺憾、恨鐵不成鋼,但請避免說些「失敗為成功之母」、「努力必定成功」等對他們無用的老生常談,請舉出你親身的體驗,說出你自己的真實感受,給躺平族一些建議或看法。(38分)

111年
黃崇凱 2017 年的小說〈如何像王禎和一樣活著〉虛擬 2140 年人類已經發展出「數位永生」技術,已過世的人留下的大腦可以用機器維生,接上 AI 機器人,便能和生者持續交流,線上資料庫可提供前輩作者的大腦備份,數位永生不但不朽地保有他的思考與智慧,還能直接對話,回應讀者的提問。
請回答以下問題:
  假設線上資料庫可提供古今中外思想家的大腦備份,你最想交流的對象是誰?他有什 麼著作或思想讓你印象深刻?你想向他請教或討論什麼問題?請以「與思想家對話」為題,作文一篇。(50分)

(一)
是誰打亂了浮生流年
像一把多情的劍
斬斷了寂寞
劃破了黑夜
牽絆我們在人間     ――蕭人鳳〈牽絆〉
(二)
與很多人相遇,一點一點地向外擴展自己的世界。有這些我所認識的人們,才能走到這些即使靠自己的力量,也到達不了的地方。
            ――奈良美智《小星星通信》
  生命中,人們渴望與人相遇,建立親密關係,從而形成了牽絆。但也正因為這些相遇,才得以不斷地擴展自己。法律規範關係,法律人在工作場域中,需要和不同的人建立各種關係,在形成牽絆的同時,也擴展了自身生命。請以「牽絆與擴展」為題,連結二段引文的涵義,書寫自己的體驗與期許,寫作一篇文章。(50分)

110年
  知識複雜而多元,但基於不同的偏好或心理學上的種種機制,這世界上就是有我們不想接受的知識,人們只願意相信他想相信的。在資訊充沛的時代,不同意見者卻溝通甚少。公眾輿論愈來愈由極端的情緒而非理性和證據決定。
  我們絕大多數的信念來自他人。沒有人可以單憑己力判斷他從周遭獲得的資訊是否正確——尤其是需要專業的知識。假如有信任的人提供資訊給你,或者你被操控,你會相信自己的信念建立在充分理由上,即便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可將此視為人類知識的困境:正常程度的輕信可能使你被騙,持續抱持著懷疑態度,會阻止你獲得有關世界的一般知識。(艾莎.威克福斯《另類事實:關於知識和它的敵人》)
  上文指出面對資訊氾濫的現象,當代知識所遭遇的威脅,請就上文略加統整後,以「 認知的迷思」為題,作文一篇,說明人們為什麼會有抗拒真相和知識的傾向?身處許多既有客觀知識遭到抵制,公眾輿論愈來愈傾向由極端情緒而非理性和證據決定的今日,該如何提升辨明偏頗、虛假資訊的能力?(50分)

  曼谷市於1954年都更,需要遷移一座寺廟。曼谷四處都是廟,這一間也沒什麼特別,只是廟裡供了一座巨大的陶土佛像。這尊坐佛足足有四米高,寬度也有三米多,因為實在太大了,長年設置在一個簡陋的鐵皮棚下,保存狀況已經不太好,搬運它想必也將費一番功夫。
  果然,當工人開始把佛像吊起來時,表面立刻開始龜裂。寺廟的方丈趕緊喊著要求停工,深怕佛像繼續受損。
  那夜的雨下得很大,方丈難以入眠,拿著手電筒回去察看佛像。他仔細檢查著裂縫,看到了不尋常的地方,找了一把錘子和鑿子,在裂縫周圍小心翼翼地鑿了一塊,往裡面一看,更是不解。他趕緊跑回僧寮,喚醒其他僧侶,尋求他們的幫助。
  第二天早上完工時,僧侶們站在四周,無法相信他們的發現:這斑駁破舊的陶土表面下,竟然藏了一尊閃亮亮的純金佛像!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純金佛像,如今被封為泰國三大國寶之一。根據歷史學家判斷,它應該是13世紀蘇可泰時代鑄成的,後來不知為何被封上了一層陶土,變得平庸無奇。它以這個狀態存在至少200多年。
  當我最近聽到這個奇妙的故事時,聯想到的不是宗教,而是一個內心的對照。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純真無瑕的自我。你可以稱這個「自我」為本性、童真或真我。他是珍貴,是值得我們保護的,就如同那尊金佛一樣。
  但或許為了保護,或為了融入,於是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在這純真發亮的本性上,糊上了一層又一層的泥土,把自己變得暗沉又不顯眼。
  時間久了,那糊著陶土的自己逐漸變成了自我。我們守護著它,忘了裡面還有什麼,甚至懷疑是否真正有個自我存在。也許,你想像自己只是個陶土雕像,只是有個玻璃心和易碎的表面。
  但你一定有個堅強、發光的本質。你要怎麼知道,怎麼發現他呢?當自己在面對遷移、離開舒適圈,或被挑戰時,仔細觀察自己的裂痕。
  裂痕表示不完美,也意味著崩壞的危險。你會焦急、會痛,但不用急著填補。夜深人靜時,拿個手電筒、帶著好奇心和勇氣,沿著那裂痕輕輕開鑿。(劉軒〈面對自己的裂痕,你願意鑿開嗎?〉)
(一)本文所謂的「裂痕」所指為何?請指出本文作者所述的見解,並提出個人的看法。(文長以100字為限,10分)
(二)請從自己的所見所聞為出發點,以「鑿開自我的裂痕」為題,作文一篇,書寫你從本文所得到的啟發。(40分)(50分)  曼谷市於1954年都更,需要遷移一座寺廟。曼谷四處都是廟,這一間也沒什麼特別,只是廟裡供了一座巨大的陶土佛像。這尊坐佛足足有四米高,寬度也有三米多,因為實在太大了,長年設置在一個簡陋的鐵皮棚下,保存狀況已經不太好,搬運它想必也將費一番功夫。
  果然,當工人開始把佛像吊起來時,表面立刻開始龜裂。寺廟的方丈趕緊喊著要求停工,深怕佛像繼續受損。
  那夜的雨下得很大,方丈難以入眠,拿著手電筒回去察看佛像。他仔細檢查著裂縫,看到了不尋常的地方,找了一把錘子和鑿子,在裂縫周圍小心翼翼地鑿了一塊,往裡面一看,更是不解。他趕緊跑回僧寮,喚醒其他僧侶,尋求他們的幫助。
  第二天早上完工時,僧侶們站在四周,無法相信他們的發現:這斑駁破舊的陶土表面下,竟然藏了一尊閃亮亮的純金佛像!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純金佛像,如今被封為泰國三大國寶之一。根據歷史學家判斷,它應該是13世紀蘇可泰時代鑄成的,後來不知為何被封上了一層陶土,變得平庸無奇。它以這個狀態存在至少200多年。
  當我最近聽到這個奇妙的故事時,聯想到的不是宗教,而是一個內心的對照。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純真無瑕的自我。你可以稱這個「自我」為本性、童真或真我。他是珍貴,是值得我們保護的,就如同那尊金佛一樣。
  但或許為了保護,或為了融入,於是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在這純真發亮的本性上,糊上了一層又一層的泥土,把自己變得暗沉又不顯眼。
  時間久了,那糊著陶土的自己逐漸變成了自我。我們守護著它,忘了裡面還有什麼,甚至懷疑是否真正有個自我存在。也許,你想像自己只是個陶土雕像,只是有個玻璃心和易碎的表面。
  但你一定有個堅強、發光的本質。你要怎麼知道,怎麼發現他呢?當自己在面對遷移、離開舒適圈,或被挑戰時,仔細觀察自己的裂痕。
  裂痕表示不完美,也意味著崩壞的危險。你會焦急、會痛,但不用急著填補。夜深人靜時,拿個手電筒、帶著好奇心和勇氣,沿著那裂痕輕輕開鑿。(劉軒〈面對自己的裂痕,你願意鑿開嗎?〉)
(一)本文所謂的「裂痕」所指為何?請指出本文作者所述的見解,並提出個人的看法。(文長以100字為限,10分)
(二)請從自己的所見所聞為出發點,以「鑿開自我的裂痕」為題,作文一篇,書寫你從本文所得到的啟發。(40分)

109年
多元文化觀點是現今民主進步社會中共同推崇的價值觀,反對任何對不同性別、種族、民族、宗教、身心障礙的歧視或差別對待,主張人們應互相包容不同立場、彼此尊重不同意見。以下是三則事例:
(一)人類學家愛弗列特研究亞馬遜叢林的皮哈拉民族時,曾經搶救一個喪母且病弱的女嬰,在密集照顧努力餵食牛奶之後,孩子暫時似乎恢復了健康,愛弗列特因需離開去運動跑步,將女嬰託給生父照顧,但回來後卻發現孩子被父親強灌酒精而死亡。因為皮哈拉人也有適者生存的觀念,加上孩子喪母不易存活,況且皮哈拉族沒有醫生,若是努力餵養女嬰,不過是延長其受苦的不幸生命。人類學者的解釋是皮哈拉人做出了他們文化裡所認為的最好選擇。
(二)2011年2月,英國首相卡麥隆指出:英國容忍一些與外界隔離的社群進行違背英國價值觀的行為,這些極端主義移民至西方社會,卻拒絕接受多元文化融合,不願與外界交流溝通,對內仍封閉式的堅持自己單一文化;只有在對外時,才以必須尊重多元文化的理由,強烈要求外界必須接受他們的方式。卡麥隆甚至提出「英國必須放棄失敗的文化多元主義」的強烈意見。
(三)2015年法國巴黎發生連環恐怖襲擊後,一些右派人士認為,西方國家多年來奉行的多元文化價值觀和政治正確縱容了恐怖主義的氾濫,多元文化走到極端就成了將落後 野、 蠻和反文明的價值觀與民主、自由、平等、寬容的核心價值觀等量齊觀,誤認為二者沒有高下之分。
  請以「多元文化觀點的省思」為題,作文一篇,先針對上述三則事例的觀點加以評論,而後進一步反思:1.所謂多元文化觀點的真諦是什麼? 2.在不同觀點的對立面,有沒有普世需要共同遵守的價值觀? 3.現實世界裡,多元文化觀點是否有被誤解、誤用的情況?(50分)

金黃樹林中兩條道路分歧
可惜我無法二路皆行
……
當日清晨二路皆被樹葉掩蔽
少有人行踩踏之跡
我將其中一路留待他日
然深知人生阡陌縱橫道路迤邐
我懷疑自己能否有再訪之期
此後多年我將喟然嘆息
樹林中曾有兩路分歧
而我選擇的一條罕有人跡
從此一切竟是全然相異   〈未走之路〉羅伯特.佛洛斯特
  人的一生皆須經歷許多抉擇,現今的我,也總是在經過無數的選擇後才成為現在的自己。而這樣的選擇,可能讓自己與某些極渴望的事物擦身而過,結果令人無比悵惘,而那些不曾開始或從未完成的事也益發引起我們的好奇想像:如果當時自己走上另一條路,讀了完全不同的學校、科系,選擇了不一樣的人,放棄了某件事,那麼那個走上另一條路的自己,生活會是何等模樣?請以「未走之路」為題,作文一篇,想像自己在某些人生重要決定上做了迥然不同的選擇,走上不同的路,發展出差異甚鉅的生活面貌,想像那樣的自己可能具有的變化,以及可能有的心理感受,並且與現今真實的自己做比較。(50分)

108年
下述引文改寫自 2019 年 CNN 紀錄影片《三個相同的陌生人》,請仔細閱讀後,回答文末二個問題:
1980 年 19 歲的鮑比沙凡上大學時,一直有別人認錯他,叫他另一個名字,後來他驚異萬分的發現原來有另一個雙胞胎兄弟艾迪加蘭,在不同家庭長大。正當新聞大肆報導時,另有一人打電話來說,他是第三個兄弟大衛克爾曼!原來他們是三胞胎兄弟,出生後遭親生父母棄養,經由同一個露意絲懷斯領養機構安排,分別交由三個不同家庭收養。以下是這個事件的相關訊息:
1.鮑比的父親為醫師,母親為律師。艾迪的家庭是中產階級,父親為學校教師。大衛則身處藍領階級家庭,父親開一家小商店。三兄弟都各有一位大兩歲的姊姊,也是同一機構安排領養。領養機構與領養家庭皆為猶太裔。三兄弟都說最喜歡在大衛家玩,最喜歡大衛熱情親切的爸爸。
2.三兄弟小時候都有人到家裡來訪問、測量、攝影、記錄他們各階段的生長發展。
3.三家養父母質問領養機構為何未告知實情,機構回覆因不可能有同一家庭有能力同時收養三胞胎,只好拆開。但鮑比的父親反駁,他若知情一定會同時收養三兄弟。
4.三兄弟興奮重逢後,曾一起活動、居住,並在紐約創業開了一家「三胞胎」餐廳,轟動一時。
5.後來三兄弟拆夥,艾迪出入精神病院,舉槍自殺身亡。追蹤後發現他們生母也罹患有精神疾病。
6.一再探詢後,終於發現這是 60 年代美國心理學界所做的科學實驗,將先天一致的同卵三胞胎,放在後天不同環境的家庭養育,目的在研究「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究竟哪個因素影響更大?
7.主持研究者為美國著名的精神科醫生紐鮑爾,他是奧地利大屠殺的猶太難民。他直到過世始終不願公開研究結果、參與研究者身分及被實驗者人數,並將研究檔案封存至 2066 年。
8.另有一對雙胞胎姊妹也發現她們身處同一實驗,但研究單位一直拒絕公布詳情。實驗當事人三兄弟及兩姊妹非常憤怒,斥責對方邪惡不道德;但有評論者認為 60 年代當時對學術研究的倫理、界線模糊不清,況且他們本就是棄嬰,交由不同家庭收養,只是為達到科學研究目的而稍做安排,並非真正邪惡不道德。
問題:
(一)請評論前述三胞胎/雙胞胎實驗,科學研究的合理性與道德性(正、反面皆可)。
(二)請推敲引文第 7 點的訊息,對實驗主持人紐鮑爾醫生的作為,提出你的看法。(50分)

(一)西班牙聖塔芭芭拉舉行的公路越野自行車賽,暫居第三的伊斯梅爾在近終點處,自行車突然爆胎,於是扛著車子往前衝。原本緊追在後的奧古斯丁,放慢速度騎在伊斯梅爾後面,直到終點。伊斯梅爾想將季軍獎盃送給奧古斯丁,但被他拒絕。
(二)里約奧運女子田徑 5000 公尺預賽,美國選手迪阿寇斯蒂諾不慎摔了一 跤,身旁的紐西蘭選手漢布林也跟著跌倒。迪阿寇斯蒂諾膝蓋受傷, 仍盡力扶起漢布林,示意她繼續往前跑。當漢布林發現迪阿寇斯蒂諾沒有跟上時,又折回去攙扶著她,直到她能夠繼續跑步才放手。兩人最終都完成比賽。
  運動員揮汗練習、拚戰,無不渴望在比賽中獲勝。上述報導中的運動員,則以行動說明:除了名次,還有更值得重視的東西;然而,人生確實又如競技場,似乎不可避免要爭「輸贏」。請以「輸贏之間與輸贏之外」為題,作文一篇,抒發自己的體悟與看法。(50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